第三五二 诛心之问(1 / 1)

宋朝探花郎 晨风天堂 1036 字 3个月前

细节都是属官依各自的职权往上作详细的汇报,然后再根据各官中的汇报罗列有功有过之人。而第二句皇帝想说的是:你们这些家伙,见不得朕的儿子作点出彩的事情吗?既然是赵佑亲笔,除非是别人说他来写,这叫冒功。或是他亲自经历了呢?甚至是参与其中了呢?可心里想,嘴上却不能说。说了,就有包庇之嫌,这事就更解释不清了。不,不对。皇帝猛然想起来,李沆也在。李沆这个人皇帝了解,绝对正直,李沆在凤翔怎么可能允许自己的儿子冒功这种行为呢,那么可以肯定,自己的儿子肯定是参与到其中了,而且也作事了。混账!皇帝有种想骂人的冲动。可偏偏他不能骂,因为这事牵扯到的是自己的儿子,作为父亲的在这里时候不能为儿子辩解,否则谏台的人更有话说了。憋屈!这时,王旦突然转头打了一眼色。一个同样八品的礼部官员出列。“官家,臣有更要紧的事情要说。”寇准点了点头:“讲。”“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木直中绳,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使之然也。故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,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……”两千多字,这位一口气背完,别说有错的,连半点卡顿都没有。这时候出来背荀子的劝学。有才。背完之后,这八品礼部的官员这才补充了一句:“汴梁城有点家财的商人之家都会在六岁的时候送孩童入学,周王殿下已经十岁了,却没有正经读过书,臣以为这才是大事。”谏台,一位七品官出列:“难道安平侯不是周王之师?”“可有师礼?可有在宗室记录?可有在礼部备案?”灵魂三问。一个八品官把七品给问住了。谏台六品官出来了:“这个问题的核心不是师,也不是冒功。臣以为此事令人担忧,臣想问寇相公一句话。”寇准上前一步:“问?”“至道元年八月,先帝问寇相公何话?”问了什么话。这有正式的记录,而且寇准记的很清楚。这才是林特的杀招,这一招真正的是诛心了。因为当时先帝对寇准说:四海心属太子,欲置我何地!因为没有人真正知道寇准如何回答的。连当今皇帝都不知道。寇准转身对皇帝施了一礼:“官家,臣请退朝,并请官家亲查秘录,至道元年八月第七册,第十一页。”“退朝。”皇帝起身就往后宫走。寇准这会请退朝完全和乎皇帝的心意,这事吵下去皇帝不爱听。至于那秘录写的什么,皇帝只有好奇,却不怎么在意。因为那一年这一问的当事人就是他,若真有事,自己估计坟头草已经三尺高了,而自己却登基为帝,显然寇准的回答很让先帝满意,而且又帮了自己。

寇准说的是什么?李沆知道、吕蒙正知道。除了这两位之后,只有刘承知道,其余人不知道。寇准说的是:官家选择的皇储深得人心,这是国家的福气。看皇帝离开,赵昌言拉住寇准:“寇准,这事你别以为可以为刘安抵挡,若他真的助周王殿下冒功,我绝对不会罢休。”寇准只是笑笑。赵昌言,你这脑袋就是一根筋,你就是揪住这事不放心。行,你没错,你忠心,你正直。可你有没有看到,那些家伙在干什么,他们这次下手有点黑,若是换到先帝估计这会已经下令,就算不抓人,也要刘安立即回汴梁当面解释此事。当今皇帝心善平和,所以在没当回事。寇准拉着赵昌言:“要不要去我府中喝一杯。”“不去。”赵昌言一把甩开寇准大步往外走。寇准却是斜眼扫视钱惟演,一眼吓的钱惟演冷汗直流,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这次可能玩过火了,这事往严重了说,丢官都是轻。周王会记恨自己,刘安也会报复的。好可怕。寇准嘴角一挑,笑了。却不是冲着钱惟演笑的,而是对向敏中。向敏中笑着摇了摇头。向敏中相信这事刘安可能需要在朝堂上解释一下,但不会有大麻烦,这些人可能忘记了,李沆此时也在凤翔呢。刘安呢。刘安这会正带着赵佑作农活呢。这是价值一百匹布,一百贯钱,一百亩田技术。源自一位永兴军路的老农。老农献上技术,官府当天就兑换了赏赐。老农在山中演示自己的技术,赵佑穿着麻布衣很用心的在作着记录。“殿下,老头子观察这里的山林,有五种树可以选,这里最多的就是野酸枣树,还有野柿树。老头子曾经试过在野柿树上接枝,次年结果。接枝的时间为踏青节刚过的一个月,现在快要入冬,正好可以选杂树练手。”“恩,恩。”赵佑一边点头一边在本上写写画画着。老农不识字,却有自己的一套技术。“老头子试过多年,选好树之后在踏青节后提前三日浇中水,然后清除枝上本芽,接枝之后再浇足水,再清一次芽,之后一个月内要经常来照看,若有老木发芽一定要清除,这样接枝长的好……”老农一辈子的经验,那怕是废话也要讲上三遍。赵佑则将废话都详细记录,而且根据老农在树枝上演示的还画了图。只是赵佑不明白:“老先生,为何枣可以接枝在野柿树上?”老农赶紧就拜:“老头子不敢当先生之名。”“达者为师,姐夫说过有才华有品行的人就是先生。”赵佑坚持自己的说法。在一旁坐着看的李沆也说道:“没错,可当先生之名。”李沆认为这老农没有自己的这项技术藏着,而是贡献出来,仅这一项技术就能增加百万亩枣林,回汴梁后给老农请个朝廷的赏也不是不可以。但,老农却回答不了为什么枣可以接枝在野生的柿子树上。明明是两种树,为什么就可以呢。这个太专业了。老农是凭自己一辈子的经验在作事,理论知识他不行。就算他识字,也不可能搞清这么复杂的问题。